肩關節舉起無力酸痛
戴銘宗物理治療師
個案:韓國人 金會長。
病史:在ㄧ次意外拉傷左肩膀後,症狀就開始慢慢浮現,
一開始是先從脊下肌區域開始痛,然後慢慢擴展到左上臂。
症狀:最主要的症狀是早上醒來都會先痛一陣子,尤其是用手把身體撐起來時,之後症狀才慢慢減緩。
評估:
1.被動動作測試在約170度左右會感覺到痛,而主動動作測試在約90度左右就會感覺到痛。
2.脊下肌肌痛點,會產生轉移痛至左肩膀區域,這各點也是個案述說早期受傷時最痛的地方。
3.在三角肌區域可以找到很多壓痛點,感覺整個三角肌浮腫,有些肌束緊繃,而筋膜似乎都與周邊其他組織沾黏在ㄧ起。
4.肩胛骨上角(superior angle)提肩胛肌附著區域會有壓痛,且感覺有許多脂肪小結或水腫推積在裡面。
討論:
這各個案令我注意到以往較少注意的三角肌功能與問題,
以生物力學機制來看可以發現三角肌幾乎都是處於收縮狀態,
只要肩關節一動,三角肌就會跟著收縮,那麼三角肌在如此頻繁的收縮狀態下,
在不受傷的前提下如何能保持一定的功能呢?這就要提到三角肌本身的結構,
在結構上分為前中後三肌束,三角肌前束與後束的肌纖維是梭形的,
中束是多羽狀的,這種結構是三角肌力量效率的主要前提與保證。
三角肌前、中、後束分別起於鎖骨三角肌粗隆,即鎖骨肩峰端下緣、
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岡下緣,三束肌纖維向外下方逐漸集中止於肱骨三角肌粗隆。
以功能性來分類,肌肉的纖維走向可以分三種,分別是平行、
三角形與羽狀肌纖維,而肌肉可以產生的力量與肌肉的橫切面面積成正比,。
若比較相同體積的肌肉,平行肌纖維與羽狀肌纖維對於肌力的產生會有所不同,
在相同體積下,羽狀肌可以含有的肌纖維比平行肌要來的多,
假設以10條羽狀肌纖維與5條平行肌纖維所產生的肌力來比較的話,
羽狀肌纖維所產生的力量大約比平行肌纖維多42﹪左右。
同樣地,若比較相同長度的肌肉,平行肌纖維與羽狀肌纖維對於能量的消耗會有所不同,
平行肌纖維在收縮時可以達到最大的肌肉縮短程度,比較於平行肌纖維,
羽狀肌纖維的最大收縮程度少了約28﹪左右,
相對的,羽狀肌纖維在能量消耗方面比平行肌纖維要少,
連同上述的結果可以發現羽狀肌纖維比平行肌纖維更具機械性效益。
那麼如何能立即改善肌肉功能呢?與肌肉收縮前長度有關,
依肌纖維滑動學說,肌肉有一收縮前最適長度,此長度下,
最大數目的橫橋可以動員活化,肌肉太伸展,肌動蛋白細絲與肌凝蛋白細絲相距太遠,
能發生作用的橫橋減少肌肉太短縮,肌動蛋白與肌凝蛋白,部分交差重疊,
甚至彼此干擾拮抗,能發生作用的橫橋也會減少。
晚上睡覺肩膀痛醒
戴銘宗物理治療師
個案:三重 林 太太。
評估:肩關節疼痛問題已經一年多,主要問題就是睡到半夜常常會痛醒,
另外就是手舉高約170度與水平內收動作會痛,檢查可以發現脊下肌、闊背肌與肱二頭肌有激痛點。
處理重點:
1. 脊下肌、闊背肌與肱二頭肌有激痛點(使用黏字訣與破字訣)。
2. 後關節囊(Mobilization for posterior capsule)。
結論:
右手原本無法觸到左肩,第一次處理完後,右手即可摸到左後肩膀。
討論:
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處理方法有許多種,這裡介紹一種處理方法,
這是我個人的經驗,施以一輕微的固定壓力於激痛點上
,壓力的大小在於快接觸到但尚未觸碰到激痛點的壓力,
之後可以配合呼吸機制作深壓與淺放的動作,
所謂的深壓是只當個案吐氣時,你會感覺到指下的激痛點區域的張力有稍微放鬆
,此時可以增加壓力,反之,當個案吸氣時,
你會感覺到指下的激痛點區域的張力有稍微增加,
此時可以減少壓力,這有點像是水唧筒的作用,可以促進循環。
脊下肌異常敏感性疼痛所造成的肩關節酸痛
戴銘宗物理治療師
個案
呂 先生,在幫他處理肩關節問題時發現一各現象,主要是針對脊下肌的激痛點(Trigger point),
當一手壓在激痛點,另ㄧ手至於頂骨(parietal bone)上時,
個案說激痛點的痛度會下降,施於頂骨上的力並不會很大,
有可能因為這樣子減少C 6C 7神經壓力嗎?
positional release technique針對脊下肌(infraspinatus muscle)的處理方式是用肩關節來擺位?
還有那些可能性?
思考:
運用人體動力學(applied kinesiology)是由Goodheart這位學者於1960年所創立的理論,
這各學派的基本理論就是運用肌肉測試來查明身體各機能的狀態,
治療定位(therapy location,以下簡稱TL),當個案用手接觸身體某各可能有潛在問題的區域時,
這樣的接觸會使原本肌力測試強壯的肌肉變成無力,
而肌肉張力本身過度興奮(hypertonic)的變為正常,Goodheart把這樣的現象稱之為治療定位,
基本上它不算是一種治療,而是偏向診斷的工具,可以幫助察明問題的來源
,所以治療定位的點所涵蓋的區域就很廣,包括受傷的組織、感染區、肌肉損傷、關節異常、
本體感覺受器異常、神經淋巴反射點、及經絡中的穴位等都是。
思考:
頭皮針療法,主要是針對大腦皮層功能區域投影到頭皮的位置做處理,
走路不穩可以刺激運動區,而腳會麻可以刺激感覺區,
這各療法我並沒有試在同一各個案身上,且它是交叉取穴,
右手的問題須刺激左腦反射區,但文中的個案我是刺激同ㄧ邊的頂骨,
提出來這各看法可供大家多一各方向的參考,處理上可以指代針。
銘德物理治療所關心您的健康!
銘德物理治療所 預約評估諮詢電話: 02-2999-3997
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五段477-1號 (先嗇宮捷運站1號出口向左轉)
官網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site/omtpt630228/ji-chui-chu-li-zhuan-qu